莆田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网
当前页面:首页> > 心海导航 > 详细内容

在家如何保护孩子的专注力?

发布时间:2018/9/16 16:43:03

保护和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是我一直以来很重视的一点。

重视是因为知道专注力不好的影响。比如在家里,你在跟朋友聊微信,他在旁边做作业,但貌似孩子比你还清楚你们的谈话,你一有点动静,他就竖起耳朵看着你;又比如考试时候,没多想就填上答案,结果错了,回家一解析原来是懂得;再如你给他讲故事的时候,他东摸摸西摸摸,听到点声音就问你发生什么事;做事情没计划,丢三落四;看书跳行……

很多大家以为是粗心,不上心的行为,都是不专注的表现。

那在家庭环境中我们怎么更好的保护好孩子的专注力?

1、有限制的电子产品时间

电视/电子产品对幼儿的影响不单单在视力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电子产品对孩子来说是被动学习,视频的速度较快,没等孩子思考就一闪而过,孩子捕抓到的只是快速更换的画面。孩子更需要在他们习惯建立的重要阶段习得主动学习的雏形。

当然因为父母工作原因,没办法天天陪伴,这时候适当借助一些电子产品进行亲子对话无可厚非,控制好时间就行。

我对孩子的视频时间很较真,也还是出现过很多次猪队友拖后腿的情况。为了不让孩子缠着,打开电视或电脑让孩子无休止的看;长辈为了跟孩子套近乎,故意打开手机吸引孩子。我为这种情况彷徨过,纠结如何科普让容易让人接受。后来事实和实践证明,当父母知道某种做法会对孩子有不良影响,应大方的说出妈妈的理解和担心,他人即使不能即时认同,但也会有所顾忌而停止。要知道承担行为结果的是自己的孩子。

那是不是说全家都禁电视禁手机了?不是,孩子不是生活的唯一,个体也有个人生活的权利。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减少家人在孩子面前过多带入电子产品来达到控制孩子电子产品视频时间而已,并不是抗拒电子产品。目前科学的建议是,两岁以下最好不要用,两岁以上可适当观看,每次15分钟左右。

老人要消遣,那就在他们房间装台小电视或者给他们买台平板;打游戏,躲房间去打;刷手机,躲房间去。家也不是自己想怎样就怎样的地方,跟职场一样,需要相互尊重和迁就的。

2、充足的户外运动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John Ratey教授讲述过运动和大脑之间的关系,运动如何影响大脑。他指出孩子们应该抽出更多的时间来运动,因为运动可以提高专注力和记忆力,有助于孩子更好的进行学习。医学界已经明确指出,目前唯一证实有效的可以预防近视的方法是,每天充足的户外运动。这里说的是户外大肌肉群运动,不是在家这里走走那里翻翻。

家庭教育中,我最重视的是户外运动,其次是阅读。无论刮风下雨,每天保证至少两小时的户外活动,平衡车、奔跑、踢球、玩水、捡树叶、找蜗牛……每周都会跟孩子去植物园、山上捡树枝、搬石头。记得有一次在植物园,孩子发现一根手臂粗,一米多长的树干,满心欢喜果断带回家;有一次在池塘边发现一块松动的大石块,二话不说必须搬上车。那段时间家里藏了很多他从外面淘回来的宝贝。

3、有准备的环境

有准备的环境是蒙特梭利的说法,蒙特梭利《有吸收性的心智》说,孩子都有吸收性的心智,当有序的外界环境能帮助他简历内在有序的心智,这种有序会慢慢内化成他们自身的一部分,对孩子以后的生活和专注力有很大的影响。

换到家庭中来说环境,主要就是说移除环境中不适合、有危险的因素,让孩子在开放的环境中尽情开展捣乱“工作”,我们尽可能少的因为这个危险,那个不可以,不停的打断孩子的专注。

比如插座孔封起来,开水壶藏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不希望孩子塞到嘴巴里面的都统统收起来。我买了不少爬行垫,没买过围栏,出于孩子爬行和跑跳考虑,把客厅茶几和一部分沙发都挪走了,增加了几盆大盆栽。

4、避免过多玩具和劣质玩具

曾经一段时间,我把玩具分类全摆出来,让孩子“自由”选择,但是发现孩子翻弄几下就扔掉,又翻弄下一个。选择很多,孩子还没来得及好好捣鼓一番就被下一个吸引了。发现这个情况后,我就只留一两件玩具,其他全部收起来,一两周才更换一次,干净卫生又有新鲜感。

一岁前尽量少买嗡嗡叫闪闪亮的玩具,原理和电子产品一样,剥夺了孩子的探索能力和专注力。

5、不打扰原则

“跟随孩子”“观察”是蒙特梭利的教学原则中很重要的两点,这个理念也告诉我们:作为成人要学会“察言观色”,别急着打断孩子的“工作”,孩子会让你知道他们需要做什么,孩子会通过他们所处的环境吸收经验来获得知识,不是必须通过正儿八经的教授才能得到的。

我们经常以成人的角度自以为地认为孩子一个人玩很无聊,认为孩子应该保持高刺激的状态,孩子才充实,才开心。孩子一旦习惯高刺激的状态,安静点的事情调动不起他们的兴趣,容易觉得无聊。

我一直都认为,父母尽量给孩子创造好有准备的环境后,就要学会察言观色,做好观察者的角色,让孩子沉醉在他的“工作”的时候,在一旁静静的保护和观察就够了。

我处理过不少家人打扰孩子的情况,也是经过多次潜移默化的洗脑才到“发现问题—讨论原因—一切改善”这种思路。

记得以前孩子躲在角落看书,家人就笑嘻嘻的过去摸摸头拍拍背,“我是谁”“你在做什么”“这个是什么”,孩子不回应,就打开手机照片问“你看这个是谁”;孩子在很认真做某件事情时候,家人为抓张摆拍照,特意把他叫起来,拍完就一起抢手机看照片了。鉴于孩子对手机拍照的敏感,我会减少给孩子拍照,尽量偷拍,不让他过多的关注镜头。

我们常说习惯是培养出来的,确实是,孩子的习惯是由我们的教养方式、创造的教养环境培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