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家庭,就是分化得比较好,相互独立,不需要对方也能够活得下去,另一种情况,就是彼此之间的关系没有分化,在象征层面的相互吞噬,没有界限。中国家庭10种不清楚的界限:
第一,家庭中有一个过度严厉的父亲
中国人常说,严父慈母,这实在是对父亲功能的一个限制。因为父亲也可以很温柔的,我理想化的一个父亲,是这样一个状态,他跟他人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边界,但是他也有温柔的能力,因为很多父亲,他的人格没有真正成长到一个男人的状态,所以他需要用过度严厉来装模作样的来像一个男人,实际上,是在拼命掩盖自己没有长大的这一部分。
第二,过分唠叨的妈妈
就是对家庭里的事情过分控制,有可能指责,有可能唠叨,总是对孩子说很多很多话,这样实际上就是在通过她的嘴巴满足她的幸福,简单说,她就是还停留在口欲期,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婴儿他跟这个世界的链接就是嘴巴,那么一个到了妈妈级别的人,那么多的攻击性和情绪都是通过嘴巴出来的话,那就说明她正在用她的嘴巴对她的老公和孩子施虐。
第三,家庭里的话题被限制
在中国的家庭里,最容易被谈起,也最容易掩盖事实真相的就是孩子的学习,大家会不会觉得这个有点耳熟,爸爸妈妈跟孩子没有任何的话题,只能够谈学习,这是被中国家庭最高谈论的事情,大家都躲在学习的后面,感觉比较安全,但是,当父亲开口谈学习的时候,就是他们掩盖他们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而他们自己也没有能力处理,所以就拿学习这块遮羞布来挡住。
第四,过度象征化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对中国目前的一个印象是,全世界华人的孩子都在学钢琴,钢琴就是一个高度象征化的一个代表,人民在它上面赋予了很多的意义,比如,高贵,优雅,阶层等等。用靠近此物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一些需要,另一方面,这个也隐含着一些攻击性的需要,比如带着孩子去考级,看我孩子把别人打败了。
过度象征化会导致虚伪,还有导致一个人实际的生活能力的降低,还可以导致过度的情感隔离,因为,在可以直接对一个人说我爱你的时候,他不说,我给你弹一首曲子,这个时候也可以看到,心与心之间遥远的距离。
第五,过度背景化
现在社会上,很常见的一个词“拼爹”,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现在甚至在幼儿园,在入学前,老师先要调查的是,孩子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好像现在这个被教育部明文禁止了,但是很多老师还潜伏地在做,而孩子们之间,谈论的也是,我爹是做什么的,我妈是做什么的。
抛开社会道德的大旗来说,我仔细体会了一下,这种言论的心理动机是什么,一个人的背景已经把这个人本身给掩盖,对于父母来说,过度在孩子面前证明自己的社会背景,说明他心里很虚,害怕自己在孩子心中不是一个好父母,所以需要这些背景来挡住前面,来隔离孩子跟真实的自己靠近。
说到底,就是父母自己心里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父母,而他们又害怕孩子们看到这一点,所以,就努力地编制了一副宏伟的背景,来挡住孩子的视线,很遗憾,孩子天生就是父母的读心器,在孩子们心中非常清楚,他们的父母在做什么。
第六个,工作化
我遇到很多的家庭,父母都在拼命的工作,然后被孩子给忽略了。他们为什么要拼命地工作呢,就是因为如果他要是有过多的时间在家里的话,他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而要在家庭情感里卷出自己的脆弱。因为家庭里是一个少讲理、多用情的地方,也就是说,是一个很容易接近真实自我的地方。所以,在外面跟别人玩,要安全得多,看起来就不用那么心苦,真的是有很多孩子被父母用过度的勤奋工作给毁了,他们被巨大的忽略了,很多孩子对这样的父母在童年基本上没有什么印象,所以这样的父母对国家、民族的确做了很大的贡献,但实在是亏欠妻子和孩子太多了。
第七,限制孩子的某一个兴趣特长
比如说有的孩子人际关系好,但是学习一塌糊涂,反过来说,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好,但是人际交往一塌糊涂,孩子是想用成绩不好的方式来跟父母进行病理性的连接,意思是说,如果我有缺陷的话,你就可以乘虚而入,指责是,我全神贯注地注意你身上有没有什么缺陷,然后就攻进去,这就是家庭成员之间没有界限的表现,所以,指责是想进入另一人的世界,是家庭中未分化的表示,简单说,孩子如果有某项能力上的缺憾,就说明父母离他过近的一个表现,是父母的攻击性行为把孩子给无能化了。
第八, 家庭角色
这种在中国家庭中也比较常见,比如说,爸爸在家庭一直处于一种去世的状态,而妈妈呢,拥有这个家庭过多的权力,这个一方面是性别的认同感,一方面呢,也是用这种方式防止父亲在这个家庭中失控,爸爸的攻击性和侵略性要强一些,而妈妈呢,就算它再凶悍,也是具有母性的,所以,对家庭的伤害就会少很多。
第九, 隔代卷入
就是一个没有分化好的男人,跟一个没有分化好的女人结婚,然后有了一个孩子,这个家庭就有可能是一种很黏糊的关系,因为他们怕这种黏糊的关系带来的错乱,所以他们有意无意的邀请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来进入家庭,这就是关系入侵,这样子呢,就稀释家庭中父母跟孩子的关系,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家庭的特征,三代人像一锅粥那样的在煮着。
第十,功利化的关系
这个意思就是,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你拥有了什么,比如说,你拥有了很多的才艺,你必须会弹钢琴我才爱你,或者说,你必须在社会上取得很多成就我才爱你。这种有条件的爱,反映在亲情中间的时候,尤其变得悲哀。
如果家庭中的血缘之爱、亲情之爱被加入了这些功利性的东西的话,就很不知道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幸福是一种什么东西了。笼统的说,我对某个人功利性的爱,有条件的爱,是为了隔离我对他无条件的爱。人格没有成长好的人,在原生家庭没有分化好的人这种无条件的爱,会让他觉得恐慌,会让他觉得失去自己,所以,他需要用这种有条件的、可以外化的方式,来隔离跟另一个人亲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