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网
当前页面:首页> > 安全教育 > 详细内容

未成年人预防校园欺凌

发布时间:2023/10/18 15:01:34

校园本是一个美丽而神圣的地方,但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校园欺凌的现象,且多发生在中小学,出现身体攻击和软暴力,这些欺凌不免让许多家长忧心忡忡,让学生提心吊胆,让学校老师头疼。 明明同学平时性格比较内向,个子小,胆小,成绩差,人缘也不好,常常被一些同学说他的绰号,拿他开玩笑,孤立他,明明不敢跟老师和父母说,怕遭到报复,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半年之久。某日他在回家的路上被同学拳打脚踢致鼻青眼肿,不敢回学校上学,出现失眠和恐惧心理,这才被家长发觉。 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暴力殴打和敲诈勒索的情况容易被发现,而有一些欺凌则比较隐蔽,以下这三种欺凌方式是比较容易被家长忽视:

1、语言欺凌:如说“肥仔”“大猩猩”等不雅绰号或直接暴粗口等。 

2、网络欺凌:在QQ群或微信群中长期集中对某个同学用侮辱语言进行人身攻击。 

3、社交欺凌:在班上孤立、排斥、嘲笑同学,在背后说同学的坏话。 

实施校园欺凌的原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自身因素: 

1、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遵纪守法的观念。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不足,导致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这是违法违纪行为。 

2、对情绪自我管制能力的欠缺。青少年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比较任性,自控能力差,不能够正确估计行为的后果,容易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 

二、家庭因素: 

1、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导致其任性,骄横,做事不顾后果,难以经受挫折和打击,心理素质差,遇事好冲动,容易产生极端思维。有的单亲家庭,父母的离异使其缺少父爱或母爱,变得孤僻、扭曲,人格分裂。

2、有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脱离父母的有效监管,过早的接触社会,养成不良行为。

3、家庭长期存在家庭暴力,稍微不服从父母的要求,就会遭到谩骂和毒打。 

三、学校因素:

1、教育偏颇,方式落后。 在当前,一些学校、教师最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人格教育不够重视。日常灌输式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利。

2、监管不力,处理不当。 当校园中发生欺凌事件时,一些教师或者学校领导往往会想方设法隐瞒或者化解,这种态度实际上是对欺凌行为的纵容。有些教师把欺凌视为学生的一般斗殴和争吵,没有深究引发冲突的原因,使学生不再信任教师。另一方面,家长在知晓校园欺凌事件以后,并没有在第一时间与校方进行沟通,从而加深了该现象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伤害程度。 

四、社会因素: 

在许多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网络、电子游戏中,到处都有暴力的场面。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和严格管理,青少年因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容易模仿电影、网络的暴力方式解决问题,这让校园欺凌呈现为低龄化、反复性、群体性。 受欺凌者身体受到伤害和钱财损失不是最重要的,心灵的创伤才是最严重的,往往无法弥补,受害者将来的生活、学习可能会受到影响,通常会出理心理异常,厌学情绪,严重的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那么如何防止校园欺凌呢?心理专家为大家支招:

一、依靠智慧,学会自卫策略。 

1、安全第一,不要激怒对方,见机行事。 

2、呼救求助,向周围的群众或者其他的人求救。 

3、拖延时间,沉着冷静,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

4、面对有暴力倾向的同学,不能太软弱。 

5、团结同学,结伴上、下学,尽量不落单。 

二、依靠法律。 

学校要加强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制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当遇到校园欺凌时识得用法律保护自己。

三、依靠老师。 

1、老师要了解学生个性特征、脾气、同学关、家庭情况等。 

2、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让学生学会人际关系处理,了解犯罪后果和危害。 

3、做好学生管理,发现不良苗头及时干预,积极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四、依靠家长。 

给孩子创造足够的安全感。孩子遭受暴力后要稳定孩子的情绪,理解和同情孩子,抽出时间多多陪伴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帮助孩子解决一些实际性问题,如休息,调解矛盾,换班级等。 鼓励孩子勇敢面对。有时孩子遇到校园暴力事件后,在心理上会出现害怕上学、交友焦虑等情绪,家长应该告诉孩子遭遇校园暴力不是孩子的错误,不要害怕,更不要自卑,家长和老师是孩子的坚强后盾,不要向暴力屈服。 寻求专业人士帮助。当孩子出现失眠、噩梦、恐惧等心灵创伤问题,或者出现自我伤害行为,需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从心理层面给予专业指导和帮助。 总之,校园欺凌是全社会的问题,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或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让我们共同努力,还学校一个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