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礼仪之邦,所以古人云:“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告诉我们的子孙后人,对于别人的帮助,要懂得感恩与回报,这句话是从人的“道德层面”来讲的。
同时,中国古代还有一句话:“大恩不言谢,深恩几于仇”;意思是大的恩情是不用在口头上说感谢的,而恩情太重,则相当于是结仇;这是从人的“心理层面”来讲的。
为什么会出现“恩将仇报”这种反向形成的情况呢?如果你懂点心理学,这个问题就变得简单好理解了。
一则新闻报道:人的心理防御机制
一个好心人,救起一个落水的人,但这个落水的人被救起来后,没有说句感谢就走了。于是媒体和大众都谴责这个人没有道德,没有良心,不懂感恩。而实际上这已经不仅仅是感恩的道德问题了,而是涉及到人的心理防御机制问题。
我们先换位思考:
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从水中将你救起,这种恩情相当于“救了你一条命”,直白说你的命都是他的,那么这么深重的恩情怎么报答,怎么报答都抵不上一条命重要,除非把命抵给他,显然不能这么做;所以对于被救起的人,心理可能是很想报恩的,但发现这种“救命之恩”没法报,这时,面对救命恩人就会觉得欠对方太多还不上;从而造成被救者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对方因为救自己而牺牲,那被救的人心理压力更是大到难以想象。为了怕承受不了这种心理压力而导致心理崩溃,所以只能简单的道谢或者默默的离开。所以从心理层面去看被救人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有些好人帮助了别人也不图别人说什么感谢,不图什么报答,这种人其实是有大德行和大智慧的,这样给被恩惠的人压力也小,不至于“恩将仇报”。
而有些人帮助了别人,可能会无意识在被帮助的人面前说起,或者在其他人面前说起,恩情越大,那么给被帮助的人造成的心理压力和心理煎熬也越大,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和煎熬,慢慢就会成为陌生人,甚至仇人,而极端体现就是:“他对我恩情太大,我报答不了,所以我要伤害他”。
切记,无论帮助谁,帮助的力度有多大,恩情有多深,都不要总是在当事人面前提及,不要给被帮助者带来心理压力,更不能让他产生不必要的心理防御机制。这是很多帮助人者在不知晓对方心理情况下,最容易犯的错误。
大恩不言谢,深恩几于仇
越是大恩,越不需要对方感谢,也越不要去计较。一旦计较,计较的厉害,这种恩情就很有可能变为仇恨。
又比如,在友谊和爱情中,有些过度奉献或过度牺牲自我人格的人,往往友情和爱情都难以持久,原因是因为,你对我的付出太多了,我无法做到对你对等的付出,继续跟你在一起,我会感觉压力巨大,而且受到良心谴责,所以我只好离开你。
所以有一种失恋是,你对我太好,所以我要离开你。背后的心理动因就在于此。实际上离开是在自我保护,不然就会被这种压力弄得不自由,甚至窒息。所以理解这点,有利于过度付出的被失恋者调整自己,同时也能够理解对方的离开,更快走出失恋痛苦。
我们看到的一些情感问题和社会问题,可能不仅仅是像我们表面所理解的道德问题,或者有时候与道德无关,而是人的无意识心理防御机制,了解这些心理动机,有利于我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