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习惯了“摆高姿态”,认为孩子就是应该听父母的,要服从父母的权威,然而在这样家庭教育下,许多孩子其实都会与父母有一定的距离感,很多事情都不愿意跟父母去分享。相反,如果家长能给孩子更好的自然交流环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平等沟通,那么孩子也更愿意与父母交流。
1、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事情。
我们总以大人的眼光看问题,自然和孩子不同,很多事情的感觉也不一样。所以,当父母与孩子发生冲突时,家长尽可能“蹲下来”思考问题,也许会发现孩子的世界和我们大人的不一样。
2、目光接触。
基础社交礼仪时,双方都要注视对方的眼睛以示礼貌,但父母和孩子交流时往往会忘记。
目光接触时很重要,很多时候孩子的内心活动是在眼睛里表达的,这也是父母忽略的地方。家长批评孩子要蹲下,因为只有透过孩子的表情,才能知道你批评的方式是否对孩子有效,是否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有时你会发现,孩子的眼中其实充满了恐惧,他不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也不明白父母为何大发脾气。父母亲在孩子面前是强者,说话时会无意识的高高在上,而父母如果放低姿态,孩子会感觉到父母与自己亲近,能够更好地与父母进行眼神或其他的交流。
3、放低姿态感受孩子的世界
有时当你放低姿态和孩子说话时,上一秒还会变得暴躁,下一秒会发现自己没那么生气。放低姿态能感受孩子的微不足道的世界,发现孩子是多么的弱小,自己周围的一切都和平常不一样,心情也就变了。如果你放低姿态,孩子心中的忧虑、惊恐情绪也会有所减轻,这样孩子也更有可能把心底的真话告诉你,能促进彼此更好的沟通,培养亲子关系。
脾气大强势的父母,往往只会对孩子居高临下的命令,孩子在这种环境中也渐渐脾气不好,对待别人也不礼貌。父母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缺点时,首先要反省一下,看是不是自己的毛病传染给孩子,然后再去选择是否批评。
家长温和的对待孩子,可以从放低姿态与孩子沟通开始,慢慢把孩子培养成温和、稳定的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