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及青少年双相障碍(Biploar disorder,BD)是一种严重的慢性复发性精神疾病,是常见的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不低于成人,严重影响儿童及青少年的成长、学业和家庭功能以及同伴关系,患有双相障碍的儿童的物质滥用及自杀可能性会明显增高。
10年来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诊断率增加了10倍(Moreno 2007)研究证实双相障碍可以起病于儿童青少年,前瞻性随访研究显示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与成人双相障碍有中到强度的连续性
流行病学儿童青少年心境障碍是常见的儿童精神疾病,双相障碍在14-18岁青少年中的终身患病率约为1%。(成人各类双相障碍患病率约5%-7%)情感障碍20%;54%首次发病在青少年期双相障碍10%起病在12岁之前10岁前发病者较少,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高峰年龄15-19岁。
国内外双相障碍防治现状识别率低,平均8年后确诊,69%误诊为其它精神疾病及时治疗率低,平均10年得到首次治疗,50%的5年未接受治疗,36%的10年未接受治疗
10岁以下儿童的双相障碍很难诊断临床表现在症状表现方面和病程方面均与成人存在一定差异从临床角度看 ,青春期前起病的双相障碍和成年期双相障碍的差异更大 ,而青春期以后起病的双相障碍和成人双相障碍的差异较小年龄越小其症状越不典型, 行为问题和心理生理问题越突出共病发生率高是儿童及青少年双相障碍的特点之一
临床表现儿童双相障碍的特点是易激惹、环性心境改变和伴发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87%)青少年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与成人相似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症状较易识别躁狂症状表现复杂,易误诊或漏诊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行为障碍突出症状表现极不典型伴有分裂症状(与心境不协调)临床表现心境改变、易激惹、愤怒及植物神经症状和睡眠障碍是最常报道的症状成人双相障碍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即有清楚发作界限和痊愈界限的不连续抑郁,在儿童并不常见, 取而代之最常见的是抑郁躁狂的快速循环和混合性躁狂发作的长期维持病程特点首次发病多为抑郁发作,以后发展为躁狂或轻躁狂病程多为慢性非发作性,连续的循环快速循环发作(1年至少4次发作)24小时内循环混合性躁狂发作(躁狂和抑郁症状共存,至少1周)慢性躁狂(平均持续3.5年)
青春期起病的双相障碍80%为快速循环型58%为混合型躁狂发作期常伴精神病性症状共病ADHD及品行障碍多见46%有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社会功能严重受损青春期前常有过抑郁误诊原因儿童期情感特点儿童情感表达方式临床医生的认识与其他疾病共病
与ADHD共病双相障碍共病ADHD发生率约80%ADHD合并心境障碍的发生率为4%,合并抑郁性障碍的发生率为18%左右,激惹、语速增快、注意力涣散及精力旺盛在双相障碍及ADHD中都常见
儿童及青少年双相障碍诊断:没有儿童及青少年双相障碍诊断标准按照成人的标准进行诊断采用DSM标准诊断儿童双相障碍分类:双相障碍I型和双相障碍II型
DSM-5双相障碍诊断分类双相I型双相II型环性心境物资所致双相障碍躯体疾病所致双相障碍其他特定的双相障碍儿童情绪易激惹状态重性抑郁发作焦虑症ADHD或破坏性行为障碍孤独谱系障碍破坏性情绪失调障碍(DMDD) Disruptive mood dysregulation disorderDMDD是儿童青少年期慢性、严重的情绪易激惹为特征,常起病于10岁前,存在于ADHD或破坏性行为障碍(对立违抗障碍),随年龄增长不会发展成为躁狂发作,可能发作为焦虑障碍或抑郁症,可有焦虑障碍或抑郁症的家族史,无双相障碍家族史。抗抑郁剂有效,而情绪稳定剂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疗效不好诊断要注意的方面作为一种疾病的诊断,儿童青少年躁狂/抑郁情绪有时与正常的情绪变化难鉴别由于儿童青少年期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病程特点及共病较多,需要多视角切入.
儿童及青少年双相障碍治疗药物治疗情绪稳定剂新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抗抑郁剂
心理干预
环境调整学业指导
双相障碍药物治疗的原则使用最安全有效的药物,基础药物为心境稳定剂多数患者需要药物的联合治疗定期监测血药物浓度,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
儿童青少年精神药物治疗注意问题严格掌握用药指征,评估风险与收益使用前向家长或监护人说明、告之药代动力学影响药物的作用药物治疗对认知、发育的副作用
双相障碍儿童药物治疗特点证据集中在躁狂发作方面,双相抑郁和维持期治疗研究尚缺乏尚缺乏,对双相各个时期都有效的药物心境稳定剂和一些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可明显改善症状药物治疗有效,合并药物急性期治疗可达痊愈,通常单用心境稳定剂疗效欠佳,需要长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