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呢?
1开展心理普查符合国家政策要求2019年9月《中国循环杂志》刊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总体要求、重大行动及主要指标》特别报告指出,随着成长发育,中小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发展逐渐成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
因此,在此期间有效保护、积极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其中,《报告》提出的约束性要求就包括给中小学校配备的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比例要分别达到80%以上和90%以上;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为避免疫情扩大,全国人民自发居家隔离,减少外出。长时间处于封闭的环境使得相当一部分人出现了心理问题,而青少年作为消极体验易感人群,心理问题则表现得更加突出。
为此,2020年4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发布《给全国中小学校新学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建议》一文。
《建议》第二条明确指出:做好师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要求学校在开学前通过在线调查和线上沟通,充分了解全体师生受疫情影响的情况。开学前后要及时进行师生身心健康状况摸底,通过师生自我报告、日常观察、专业心理评估等方式,定期、多次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掌握困扰师生的具体压力来源和情绪行为问题。
呼吁全社会不仅重视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更要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美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就是人们所指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自从体育成绩纳入中高考总成绩后,中小学生基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锻炼和保证,然而一名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却一直缺少衡量的契机,除非有先天或突发的精神疾病,出现暴力犯罪或是自杀自伤等严重事件,大多数不具备外显特征的心理健康问题常常容易被忽视,诸如抑郁、焦虑、孤独等等,而这些问题恰恰长久地困扰着许多青少年。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人体心理健康7条标准包括:
1)智力正常;
2)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
3)具有较强的意志和品质;
4)人际关系和谐;
5)能动地适应并改善现实环境;
6)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全面的心理普查,不仅能根据以上标准去筛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更能增强学校、家长和学生自己对心理健康状的重视。
3心理普查是危机干预的第一步筛查出具有自杀等高风险行为的学生及早干预,能够更好地预防学生自杀。
在我国成年人自杀死亡率显著下降时,10~19岁年龄组的自杀死亡率不仅未见下降,在部分地区呈现上升趋势,该人群每年的自杀死亡人数估计在万人以上。
2012年,北京市通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韩卫民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在调查的2416名中学生中,有12.4%的学生考虑过自杀,6.7%的学生做过自杀计划,2.7%的学生曾采取过措施自杀,且有1.1%的学生曾自杀过多次。
自杀死亡不仅给家人、朋友等带来极大的悲痛,增加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障碍发生的危险性,还可能在更大范围内诱发模仿性自杀事件的发生。对中小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普查,不仅能筛查出存在自杀风险的学生,采取有效的危机干预措施降低学生的自杀风险,更能显著降低“相约集体自杀”和“模仿性自杀”等事件的发生。
4有助于应对学生入学后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开展心理普查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助于了解学生入学后整体的心理状况,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建设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心理普查并建立心理档案,可以掌握学生的整体心理状况以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辅导,对有严重心理障碍或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咨询,转介有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
目前中小学生心理档案的资料主要有纸质资料和电子资料两种。学生的一般资料如访谈和个体辅导记录可以采用纸质材料,如果所有心理档案内容都使用纸质材料,则会造成查找麻烦、不易于管理、浪费资源等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更新,中小学校可以通过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开发操作可行的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学生通过学号和密码登录自己的档案界面进行测试或者填写资料甚至预约学校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工作者也可将辅导记录反馈给系统。
建立学生电子心理档案,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化管理。电子心理档案为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和预防监测提供了快速查询通道和丰富的数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