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名是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翻弄家里的东西,玩具到处扔,喜欢跑,不肯安静地待上一会儿。父母没在意,只认为这是男孩子的特点。
到小名7岁的时候,他的好动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剧了,上课不能静坐听讲,小动作特多,完全不能自制,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小名的爸爸带他找心理医生咨询,医生诊断小名患有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是儿童一种常见的心理功能障碍,据国外有关研究,发病率为3%-10%,男多于女。患病的高峰期在7~14岁,至青春期症状多消失缓解。像案例中的小名一样,一旦孩子有了这方面的症状,父母要加以重视。
儿童多动症的诊断,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注意力项的诊断。包括易受外界影响而激动;无监督时难以有始有终完成任务;难以持久性集中注意力;听不进别人说什么;经常丢失东西;上课注意力分散及成绩不佳;一事未了又做另一事等。
二是多动项的诊断。包括在教室里经常离开座位;常常未加思考就开始行动;集体活动中常不按次序;常在问题尚未说完时就立即抢答;难以安静地玩耍;做岀爬髙、乱跑、危险的活动等过分行动;坐立不安、动手动脚,常干扰别人说话;说话过多等。
按照美国DSM-IV(1991)标准,诊断儿童多动症,必须具备上述两项中各4种表现,或上述一项中8种表现,且病程长于6个月,年龄大于6岁,并排除听力障碍、智力低下及正常孩子发育中的表现等情况,才可诊断为“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的病因大致有以下五种:
儿童多动症与儿童活泼好动性质不同,可从下述三方面进行鉴别:
一是年龄。对一个1~3岁的儿童,好翻坛倒罐,把家中的东西到处乱扔,或出于好奇而拆坏玩具,纠缠好问,不守纪律,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听父母劝阻,不怕危险,乱爬栏杆等。
这是孩子的“好动”还是病态的“多动”?取决于年龄。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动现象递减,到7岁入学后能安心静坐听课,又无其他异常发现,便是正常的好动;反之,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好动反而递增,入学后不能静坐听课,不能自制,影响学习,则为病态“多动”。
二是环境。一个孩子在操场上活蹦乱跳,与同伴玩在一起又吵又闹不得安宁。
这是孩子的正常“好动”还是病态的“多动”?取决于环境。如果在控制他们活动的教室里能遵守纪律,注意集中静坐听课,学习成绩不错便是好动;如果明显表现不能自控好像身体内有个发动机在驱使他们不停地活动似的,则是病态的“多动”。
三是性质。正常的“好动”与病态的“多动”不是量上的不同,而是质上的差异。如果一个孩子活动量大,但其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便是活泼好动,属于正常;反之,行为唐突,容易冲动,破坏性大,令人不可理解,则是病态的“多动。
二是遗传因素。父母亲在童年时就有多动症状,某些精神疾病(如酒精依赖、病态性格瘾病等)对儿童多动症形成有一定关系。
三是生化代谢异常。多动症和注意力不集中,与脑内儿茶酚胺系统功能不足有关,因神经细胞突触间隙神经递质缺陷影响功能调节,妨碍信息传递削弱自制能力而导致活动过多、注意障碍和学习困难等。
四是食品及中毒因素。食品中的调味剂和人工色素等附加物质,食品中铁质缺乏,孩子轻度贫血可导致其注意力减弱、脾气急躁易怒。环境污染和轻度中毒现象亦与本病有关。
五是环境与教育因素。不良的生长学习环境和教育方式方法,可促使儿童多动症形成或加剧症状。
据国外研究,儿童多动症是隐性的占90%左右,诊断后不要贸然用药,除了症状严重且年龄偏大,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用药外,应以行为矫正为主,父母应力求做到五要:
一要关心爱护孩子,多鼓励多表扬,哪怕是极微小或点滴的进步;不要歧视他们,以免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二要合理饮食,保证足够的营养,主副食的成分要搭配均衡;特别要注意每日早餐的营养;不要让孩子养成偏食的不良习惯。
三要加强孩子的注意力培养,帮助他们学会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克服分心的弱点;不要让孩子做事有头无尾、三心二意、丢三落四。
四要按时作息,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不要无节制地看电视或过多地贪玩。
五要开展适度的体育活动;不要以为“多动症”的孩子好动而过分限制他们的锻炼。